双碳园区:源网荷储智一体化方案新形态
双碳园区建设已进入政策标准化、技术集成化、运营市场化的新阶段。2025 年国家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双碳园区建设从试点探索迈向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本文将从技术路径、价值创造、政策体系、标杆案例和运营实施五个维度,系统分析当前双碳园区建设的最新进展。

一、技术路径:构建多维度融合的零碳技术体系
双碳园区的技术路径已形成 “源网荷储智” 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呈现出多技术融合应用的特征。在能源供给侧,分布式能源与集中式绿电相结合的模式成为主流,南京江岛智立方零碳园区构建了包括 1.0MW 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绿电轴线,年发电量达 100 万 kWh,满足园区 20% 的绿电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785 余吨。该园区创新采用的 “光储直柔” 技术体系,通过光伏、储能、直流配电及柔性用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建筑用能的动态平衡。
产业用能侧则形成了分类施策的技术路线:高耗能园区重点推广余热余压利用和能效提升技术,苏州工业园区要求企业优先采用永磁电机、高效离心空压机等节能设备,对供冷供热系统实施全面改造;高技术园区则侧重数字化管控,江岛智立方建设的智慧能碳监控平台,实现了能源流、碳流的实时可视化管理。值得注意的是,碳捕集技术开始在园区级场景应用,江岛智立方将碳捕集与建筑绿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 “技术固碳 + 生态固碳” 双重碳汇体系。
系统集成层面,虚拟电厂技术成为园区能源优化的核心手段。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建设虚拟电厂,整合分布式储能、可调负荷等灵活资源,提升了园区整体用能效率。而 “氢电耦合” 新模式的探索,进一步拓展了零碳能源的应用边界,为高耗能产业提供了深度脱碳方案。这些技术的组合应用,使得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在保障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持续下降,印证了《通知》中将 “单位能耗碳排放” 作为核心指标的科学性。
二、价值点: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协同增值体系
双碳园区建设正创造多维价值增值,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机制。环境价值方面,碳减排成效显著提升,江岛智立方通过十大零碳技术体系的应用,实现了园区运营阶段的近零排放目标,其零碳科技馆采用的光储直柔系统年发电 1.3 万度,实现了建筑自身能源自给。苏州工业园区更提出明确量化目标,到 2025 年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将达到 90%,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超过 480 兆瓦,这些指标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呈现多元化收益结构,政策资金与市场收益形成良性互补。根据《通知》政策设计,零碳园区可获得包括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政策性银行中长期信贷、企业债券发行等多重资金保障。苏州工业园区对节能降碳项目给予专项补贴,建立绿色技改项目储备库,降低企业转型成本。运营收益方面,江岛智立方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不仅满足自身用电需求,还通过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模式获得额外收益,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社会效益体现在标准输出与就业创造双重价值。江岛智立方零碳园区荣膺《2024 全球零碳城市实践先锋奖》”铂金级” 奖项,其技术体系和管理经验为同类园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构建 “绿色诊断 – 集成应用 – 金融支持” 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培育了一批绿色低碳服务企业,创造了新型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零碳园区建设推动了 ESG 理念在产业领域的深度渗透,江岛智立方将 ESG 理念融入园区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标杆。
三、政策标准文件:形成国家与地方联动的政策体系
我国已建立多层次的双碳园区政策标准体系,为园区建设提供明确指引。国家层面,2025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文件明确了零碳园区建设的八方面重点任务,包括用能结构转型、节能降碳、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集约利用等。尤为重要的是,《通知》创新提出以 “单位能耗碳排放” 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同时设置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 5 项引导性指标,解决了此前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地方层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策实施方案。苏州工业园区发布的《国家碳达峰试点(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方案》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 “十大行动”,包括能源低碳转型行动、工业节能增效行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行动等。其政策设计的亮点在于:一是明确量化目标,如 2025 年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超 480 兆瓦、新增各级绿色制造企业超 60 家;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节能降碳项目给予补贴,建立绿色制造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推动超 100 家企业实施能源数字化管理。
政策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形成多元支撑体系。《通知》从资金、服务、要素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资金方面统筹现有渠道支持,鼓励政策性银行信贷和企业债券融资;服务方面支持引入专业机构提供碳核算、碳足迹认证等服务;要素方面创新节能审查模式,加强用地用海保障。苏州工业园区则建立了由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的组织机制,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机构的协同作用,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
四、典型落地案例:三类示范园区的实践探索
1. 南京江岛智立方零碳园区(技术集成示范型)
作为江苏省首批、南京市首个零碳园区项目,江岛智立方构建了独特的 “十大零碳技术体系”,包括零碳建筑、绿电轴线、绿色交通、碳捕集技术、智慧能碳监控平台等 20 项具体技术措施。其创新点在于:一是光储直柔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零碳科技馆实现了光伏、储能、直流配电及柔性用能的有机融合;二是构建了 “技术固碳 + 生态固碳” 体系,将碳捕集技术与绿化碳汇、湿地碳汇相结合;三是打造绿色共享设施,光伏垃圾桶、光伏充电座椅等新型设施既节能又便民。该园区已荣获《2024 全球零碳城市实践先锋奖》”铂金级” 奖项,成为城市园区绿色转型的典范。
2.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转型示范型)
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实施全方位的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在能源结构方面,推行 “光伏全覆盖” 计划,要求新建工业厂房光伏安装面积不低于 50%,国资产业载体 2025 年底前实现 100% 覆盖。在产业升级方面,建立 “培育企业 – 3A 级绿色工厂 – 零碳工厂” 的发展梯队,目标到 2025 年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超 150 家。在数字赋能方面,优化园区碳达峰平台,为企业提供能耗计算、碳排放测算等 “一企一档” 服务。其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现代物流园已率先开展近零碳示范建设,形成了产业园区系统性转型的完整路径。
3.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生态工业示范型)
作为全球首个落地的零碳产业园,其创新的 “绿电 – 绿氢 – 绿氨” 循环产业链模式极具示范价值。园区 80% 能源来自风光储,20% 通过绿电交易补足,形成了 “风、光、氢、储、车” 五位一体的零碳能源矩阵。2024 年升级至 2.0 版本后,规划面积达 73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产业,目标年绿电消纳百亿度,2025 年实现绿色产值 3000 亿元。该园区的突出特点是将新能源生产与高耗能产业有机结合,通过 “以绿制绿” 模式解决了新能源消纳和产业低碳转型的双重问题,为能源富集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园区运营商视角的实施路径:五阶运营管理模型
从园区运营商角度看,双碳园区建设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实施路径,可分为五个关键阶段:
政策解码与目标设定阶段需要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将国家要求转化为园区具体指标。运营商应首先对照《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的四方面基本条件,评估园区基础能力,特别是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建立 “碳达峰 – 碳中和” 阶梯目标,明确各阶段的分布式光伏装机、绿色工厂数量等量化指标,同时申请纳入国家级或省级试点名单,获取政策支持红利。
技术组合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需进行全周期技术经济评估。运营商应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制定差异化技术方案:对工业为主的园区,优先布局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和余热回收系统;对科创园区,侧重光储直柔、智慧能碳平台等技术集成。江岛智立方的 “绿电轴线” 设计表明,通过集中式光伏与分布式设施相结合,可提高绿电供应稳定性。同时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协同性,同步推进电力、热力、氢能等管网建设,为后续运营奠定基础。
收益设计与商业模式创新阶段要构建多元盈利渠道。运营商可通过三种路径实现收益:一是政策资金申报,积极争取节能降碳项目补贴和绿色信贷;二是能源服务收益,开展绿电直供、储能调峰等增值服务;三是碳资产运营,帮助企业核算碳足迹,参与碳市场交易。苏州工业园区建立的 “电 e 金服” 分中心模式,实现了低碳技术与资本的高效对接,值得借鉴。
数字治理与动态优化阶段依赖智能化平台实现精细管理。运营商应建设类似江岛智立方 “智慧能碳监控平台” 的数字化系统,实现能源流、碳流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通过建立园区企业 “碳画像”,识别重点减排潜力领域,提供精准化节能建议。同时可探索虚拟电厂运营模式,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参与电网调峰,获取额外收益。
生态共建与标准输出阶段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运营商应发挥桥梁作用,联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形成创新联合体,如苏州工业园区构建的绿色服务体系。在运营过程中注重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提升园区品牌价值。江岛智立方通过参与国际奖项评选,显著提升了园区影响力,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双碳园区建设正成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和运营模式日益成熟,双碳园区将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创新绿色制度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坚实支撑。